看《父母爱情》,欧阳懿和江德福的对手戏总让人忍俊不禁——欧阳懿是留过洋、懂诗文的文化人,说话都带着书卷气;江德福是没读过多少书的大老粗股票怎么加杠杆买入,办事全靠实在。可偏偏每次两人“较量”,出洋相的总是欧阳懿。不是他学识不够,而是他总用错了“比试”的场子,拿自己的短板去碰江德福的长板。
欧阳懿的“傲”,全藏在“文化人”的架子里,可这架子一到生活里就容易垮。就说两人第一次见面,欧阳懿心里就瞧不上江德福:觉得他没文化,说话粗声粗气,配不上自己的妹妹安欣。饭桌上,欧阳懿故意拽文词,一会儿“之乎者也”,一会儿聊外国文学,想让江德福下不来台。可江德福根本不吃这一套,人家该吃吃该喝喝,还直来直去地说“你说的那些我听不懂,咱就说点实在的”。最后倒是欧阳懿,费劲巴力地显摆半天,没难住江德福,反而显得自己小家子气,像个故意找茬的酸秀才,先落了下乘。
展开剩余65%更有意思的是,欧阳懿总在“实用事儿”上栽跟头,江德福却总能用“土办法”解决问题。有次欧阳懿一家下放海岛,住的房子漏雨,他急得团团转,又是查资料又是画图纸,琢磨半天也没辙,只能对着漏雨的屋顶叹气,活脱脱一副“百无一用是书生”的模样。江德福来了一看,啥也没说,找了几块油布、几根木头,爬上去叮叮当当地修了半天,漏雨的问题立马解决了。欧阳懿站在旁边看着,嘴上没说啥,心里肯定不是滋味——自己满肚子学问,竟不如江德福这双手灵巧,这不就是明摆着出洋相吗?
还有次两人比“管孩子”,欧阳懿又输得明明白白。欧阳懿教孩子,总讲大道理,说要“知书达理”“温文尔雅”,可孩子调皮起来,他一点办法没有,只会吹胡子瞪眼,最后还得靠安欣来收拾残局。江德福管孩子就不一样了,他没那么多规矩,孩子犯错了,他要么一顿糙话点醒,要么用实际行动教孩子道理——比如孩子浪费粮食,他就带着孩子去地里干活,让孩子亲身体会“粮食来之不易”。结果呢?江德福的孩子既懂规矩又接地气,欧阳懿的孩子却总带着点不谙世事的娇气。这么一对比,欧阳懿的“教育方法”就显得不切实际,又一次在“较量”中落了下风。
其实欧阳懿不是不如江德福,而是两人的“厉害之处”不在一个频道上。欧阳懿的学识,在读书、写诗、聊思想上有用;可生活里的较量,比的不是谁懂的词多,而是谁更实在、更会解决问题。江德福胜就胜在“接地气”,他懂生活、懂人心,知道啥时候该用啥办法,不端架子、不绕弯子。而欧阳懿总把“文化人”的身份当武器,想在所有事上都压江德福一头,结果反而暴露了自己在生活技能、为人处世方面的短板,自然总出洋相。
到后来欧阳懿也想通了,不再和江德福比“谁更有文化”,反而愿意跟着江德福学“实在活儿”。两人一起钓鱼、一起聊天,不再较着劲,反而成了好朋友。这时候才发现股票怎么加杠杆买入,欧阳懿的学识和江德福的实在,本就不是对立的。欧阳懿之前总出洋相,不过是因为选错了“较量”的标准——用自己的弱项去比别人的强项,再厉害也赢不了。
发布于:山西省鼎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